最近的你,是否有种“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想吃”的感觉?是否有“出门逛个街兜个风聚个会也没啥事”的感觉?是否觉得时刻戴口罩变得没那么必要?是否觉得想立即插上翅膀回学校上课?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说明你已经进入了防疫心理倦怠期。
一、什么是倦怠?
倦怠,字义为疲乏、懈怠,可将其视为特定情景下产生的情绪状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需要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由此可见,情绪是动态的、可人为调节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诸如“倦怠”等负面倾向情绪的时候,要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可以逆转的状态。
二、为什么会倦怠?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认为,特定的情绪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全民都加入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当中,我们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疫情防控的关注当中。疫情地图上的每一个数字变化,疫情新闻的每一个进展,都时刻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新冠肺炎疫情给予我们的心理冲击力十分强劲。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就像一个弹簧一样,一直被强力压至触底,这种冲击力量便起到了高度生理唤醒的作用。然而,持续的强力刺激,反而让我们感受不到刺激力的新变化,这是大家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之一。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全力防控,我们的恐慌和焦虑情绪逐渐得到了缓解,绝大多数的我们,终于体会到了“懒在家什么都不做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感觉。随着疫情防控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的到来,我们再次坚定了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全民厨师”的风潮悄然掀起,似乎人人都学会了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凉皮和戚风蛋糕,各式各样的美食也摆上了自家餐桌。然而防控的周期似乎一直在超乎大家的预期,一次次假期的延长,让一直快节奏生活的我们逐渐产生了“麻木”的感觉,这种感觉便是人们对身心状态发生变化的认知唤醒。防控周期的延长,长时间的行动限制,周遭没有新鲜事物的变化,是大家产生倦怠情绪的另一个原因。
总之,持续多变强劲的疫情消息刺激力,再加上防控周期的延长,不可避免地让大家产生了倦怠情绪。
三、面对倦怠怎么做?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是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联系。
因而,建议做到如下几点:
(一)合理饮食,科学作息
任何心理状态都是以生理状态为基础的,因此,想要保持好的情绪状态,首先要保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休息和科学的锻炼。越是感到倦怠,越要督促自己自律,努力将自己的身体状态从“假期状态”转化为“工作/学习状态”。换言之,即使现在的你“什么也不想吃”,也请按时吃饭;即使现在的你“感觉整天昏昏欲睡”,也请你早睡早起;即使现在的你“觉得自己身上可以长出蘑菇”,也请你坚持锻炼。
(二)调整认知,认真应对
心理学家道奇等人认为,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两个子系统,情绪可以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因此,要调整和整合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盲目乐观。尽管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抗疫成效,但仍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且目前世界各国的疫情正在发酵,一丝一毫的放松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请大家不要过于倦怠,继续自觉居家防疫,勤洗手、勤通风,出门务必戴好口罩,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切莫因为一时大意而致功亏一篑。
(三)团结家人,共塑情境
人际调节属于情绪的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社会信号中,他人的情绪信号,尤其是来自亲密家人的情绪信号对于个体情绪调节有很大的作用。美丽的环境可以宜人怡情,积极外化的家人同样可以改善倦怠情绪。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即为表情,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所以,请多对家人笑一笑,多给家人鼓励和信心,共同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居家防疫环境,尽早度过防疫心理倦怠期。
(四)制定计划,付诸行动
行为调节是个体情绪调节的重要方面,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以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当下一直“宅”在家里的我们,首要任务就是“动起来”,不仅思想上要动起来,行为上也要动起来。请丢掉自己的疲乏和倦怠,加快自己的生活步伐,为即将重新开始的高速生活列好计划、做好准备。你的小目标虽然不是“一个亿”,但可以换来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一颗心”。哪怕你还没有做好奔上高速的准备,也请你每天少玩一会儿手机,多看几页书本。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了成功的前一刻,越不能放松要求,否则就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阴霾终将散去,未来依然可期。为了早日迎接抗“疫”战争的胜利,请大家一起调节心理倦怠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