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各普通高等学校:
现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就本《实施意见》执行中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高等学校都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前尚未建立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于本学期建立;目前已经建立相关工作机构,但机构名称及工作职能未按本《实施意见》要求执行的,要尽快创造条件,按本《实施意见》精神进行规范。
二、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要整合思想品德课等课程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或必选(限选)课,从大学一年级起,讲授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各高校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开创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请各高校将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包括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含机构名称、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及工作开展情况等),于2004年12月31日前报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
附件: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
二○○四年十月二十日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2002]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精神,现就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十分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多变和复杂;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应对育人环境的变化,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大学生对自身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需求,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途径、方式上的延伸、拓展和补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常常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前提。心理问题的存在,又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研究和解决心理问题。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妥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工作内容,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咨询与自助相结合,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积极预防、重视咨询、及时转诊的原则,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构建教育、咨询和诊治相承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
5、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要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6、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要通过培训,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7、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了解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心理调适技能以及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和就业形势,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要特别重视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其心理动态,关心其学习和生活,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
8、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各高等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工作处(部)、教务处、人文社科学院(系、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团委、保卫处、校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统筹规划,制定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9、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各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落实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协调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进行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与服务;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工作;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开展活动,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指导学生积极开展朋辈咨询活动,及时发现和有效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省教育厅将会同专业力量强的医疗机构,建立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与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衔接,为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医学干预治疗。
10、组建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依托省内高等学校的力量,组建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交流经验,沟通情况,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对一些重大的、共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加强研究和探索,指导工作实践,提高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水平。
四、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格局
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心理健康知识进课堂。各高等学校要从大学一年级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或必选课程,安排16-32学时,计算1-2个学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报告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省教育厅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供全省各普通高等学校使用,防止粗制滥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入课堂。
12、充分利用专业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渠道,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注意发现和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各管理和服务部门都要关心和帮助大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校内媒体,广泛开展知识竞赛、征文、心理沙龙、心理影片展映、心理健康周(日)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强大学生互信、互助、友爱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4、积极稳妥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加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要推广使用教育部组织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加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促进测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测评工作的针对性;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测评人员的业务培训,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开展测评工作,防止消极负面影响的产生。
1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各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开辟必要的心理咨询场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接待规则、预约制度、转介制度、值班制度等各项心理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服务;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要特别重视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创办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网站、网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严守心理咨询工作纪律,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科学、规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强与学校各院系的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情况,主动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联系,及时转介患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治疗。
五、坚持专兼结合,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
16、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者为主体,学生干部(心理咨询员、心理健康协会会员)为基础,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按照1:3000-5000的师生比例配备,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或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编制中统筹解决,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要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给予报酬。
17、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要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养,未经专业培养的专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重视对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有关培训,组织开展全省范围的专门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省教育厅将依托有关高等学校,建立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负责培训全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七、保证工作投入,强化督导检查,切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18、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经费安排上,积极支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各高等学校要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问题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师资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提供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心理测量室、档案室、接待室等必须的工作场所,配备微机、打印机、电话、光标阅读机及其他心理咨询所需的各种设备,购置国家指定的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19、加强督导检查。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督导检查制度,省教育厅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咨询辅导、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工作实效等方面,对全省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检查评估;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评价,以切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